我族于2019年清明启动《龙舒周氏(国珍裔)四修宗谱》,因寻根结缘于湖口祖源地宗亲们,恰逢祖地湖口启动纂修《中华乌兔周氏总谱》,承蒙宗亲们抬爱,我有幸参与了两边族事和谱事,负责对中华乌兔周氏总谱世系资料收集、整机、并制作世系血脉图,以及我舒城(国珍裔)分支谱的编辑工作,对于我龙舒周氏上承溯源于湖口乌兔周念七公,龙舒周氏三派:(国珍公的“净梵寺周”,国宝裔的“山周“、“塘周”)源于一脉,均由湖口武山源15世祖福二公所出,福二公又源于横山派10世祖德懋公,皆本于乌兔周念七公也,世系脉络基本梳理清晰。但对于念七公上源追溯则显得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巧的是,乌兔周始祖念七祖地源却又源于我们舒城麻地(舒城和湖口互为祖地,令人感慨舒城与湖口的不懈之缘!)
历经三年寻访问祖,于2021年两边谱事家乘均已完美告竣!闲暇之余,吾上网浏览数家周氏谱系论坛,关注周氏上承世系。修谱续谱是族事需要,对上承世系疑则存疑,不能够凭借自己浅薄的个人谱学知识,去较真或更改老谱。研谱考证是“治学”工作,修谱续谱是“政治”工作,不能以个人意志逆整个家族!在查阅中华周氏各家老世系,以及和谱友互动过程中,偶然发现安徽建德(东至)周氏老世系和我乌兔周氏、龙舒周氏有好多相似之处,现搜集梳理如下:
第一支:龙舒周氏(乌兔周国珍裔)老世系(康熙三十一年谱:1692年周全孝公主修):
…惠(世叔)—曾(东山)—勃(绛候)—起夫(平曲侯)—德集(可亭)—元淇(渭川)—文郁(堪)—嶽—璵—绍夫—上智—成陈—荣—興—术—異(洛阳令)—瑜(偏将军)—衍(兴业都尉)—必丹—宣—璋(晋州刺史)—彦伦(汝南将军)—应之—左牧—云衢(居杭州)—康庄—延寿—均之—钦(居浔阳)—慶宗—访—则邇—承明—维實—淇(居舒城麻地)—孟贤—至刚—必祥—善—定夫—正雅—子崇(河南令)—完(官漕运)—元顯—益(南京主簿)—信(文林郎)—任—应昌—念七(迁湖口)…历18代…国珍(迁舒城)……龙舒周氏
第二支:龙舒周氏(乌兔周国宝裔)老世系(乾隆十一年谱:1746年周虞辑主修):
…惠(世叔)—东周君—鸠牧—馀喬—勃(绛候)—亚夫(条候)—终類—廣—宜夫—禰遠—望—執—文通(居洛阳御史大夫)—全—隆—復興—瑜(偏将军)—衍—必丹—宣—璋—彦伦(汝南将军)—应之—左牧—云衢(居杭州)—康庄—延寿—均之—钦(居浔阳)—慶宗(迁建德)—访(御史大夫)—则邇—承明—维實—淇(居舒城麻地)—孟贤—至刚—必祥—善—定夫—正雅—子崇—完—元顯—益(南京主簿)—信(文林郎)—任(居麻地)—应昌—念七(迁湖口)…历18代…国宝(迁舒城)……龙舒周氏
第三支:武山源周氏(乌兔周寿六裔)老世系(康熙三十四年谱:1695年周季肱主修):
…惠(世叔)—东周君—鸠牧—馀喬—绛候(勃)—繇—飛—憲章—禽虞—转—诸樊—昌(居沛 御史大夫)—撩光—亚夫(封条候)—终類—廣—宜夫—禰遠—望—執—文通(居洛阳御史大夫)—全—隆—復興—瑜(偏将军)—衍—必丹—宣—璋—彦伦—应之—左牧—云衢(居杭州)—康庄—延寿—均之—钦(居浔阳)—慶宗—访—则邇—承明—维實—淇(居舒城麻地)—孟贤—至刚—必祥—善—定夫—正雅—子崇—完—元顯—益—信—任—应昌—念七(迁居湖口)…历17代…寿六(迁舒城)……武山源周氏
第四支:纸坑山周氏(东至周繇-周馥裔)老世系(宣统二年谱:1910年周馥主修):
…惠(世叔)—东周君—鸠牧(东山)—馀喬—勃(绛候)—亚夫(条候)—繇—飛—憲章(常礼)—昌(居沛御史大夫)—终類—堪—彦资(居汝南)—栋松—燕(少卿)—子良—德顼(郁蘭)—黨(仲馀)—嘉(惠文)—防(拜郎中)—举(宣光)—勰(彦和)—景(季晖)—異(復興)—瑜(公瑾)—胤(都乡候)—必丹—宣—璋—彦伦—应之—左牧—云衢(居杭州迁婺源)—康庄—延寿—均之—钦—慶宗(娶羅氏)—访(号隐庵)—廷遠(宗衡)—濬(百川)—则邇(大遠)—承明(洞万)—缙|绅(迁舒城)|繇|繁(迁纸坑山)……纸坑山周氏
编者按:
以上世系图资料来源于《舒城国珍裔老谱》、《国宝裔老谱》、《湖口武山源老谱》、和《建德纸坑山老谱》四支上承世系对比分别整理而成(考虑到家族宗谱情结,多有不便,在此就恕不展现全部原版复印件了)。四家老谱共祖于“鸠牧”,止于“承明”,后裔开始分迁,其中承明长子缙,次子绅,俱迁舒城(会不会和舒城念七公家族有关联呢?吾一直在猜想和思考中……),后裔资料建德谱未载,三子繇,幼子繁均迁居建德纸坑山,后裔繁盛,为建德纸坑山始迁祖。中间(鸠牧……承明)世系大部分雷同也有差异,整理此源流图,旨在找出相似或相关联之处,供研谱爱好者参阅斧正。上承世系年代久远,具体考证,以俟后世贤达之仕,起而裁之。
念七四十二世孙 周世建搜集整理 公元二零二叁年 毂旦
附史志资料:
《东至周氏家族渊源》
东至周氏家族世代福泽延绵,家学渊源,据周氏宗谱记载家族始祖为“东周君鸠牧”,世代为官,周家第34世祖周访(646年-719年)即东至周氏始祖,周访,字咨臣,唐高宗李治时任御史中丞,后调任荆州刺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周访因避武则天之乱,遂弃官归,自号曰隐庵,隐居山里,自徽州婺源七都迁筑于秋浦之秧田畈,其后秋浦析置至德,五代时改为建德(今东至),以唐山寺作为避乱之所,过着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此生息繁衍,访生廷达,廷达生浚,浚生则迩,则迩生承明,累世皆隐居诵读,秉持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风。至五世承明生四子,长曰缙,次曰绅,三曰繇,四曰繁;缙、绅迁于舒城,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后周繁之后裔十九世英五迁居建业未归,英一仍居纸坑山。按周馥所述,居纸坑山周氏皆周繇之后裔。传二十二世永安生子八人为:政、权、升、成、广、全、满、圆,惟权、升有后,权之曾孙为极,升之曾孙为楹;极生有四子:景华、景渊、景良、景祥,楹生有七子:景春、景昂、景明、景晖、景星、景荣、景暹;后以景字派分股,权支下三大股为:景华、景渊、景祥,升支下四大股为: 景春、景昂、景明、景晖,合为七大股。至三十世人丁兴旺,遂正式建立派名为:国之大有文,礼乐光宗学;明良启俊贤,赞育庆咸若;忠厚自延昌,显扬在振作。“明良启俊贤”派字原为“明良庆祖贤”,后考虑于文意不顺,“庆祖”改为“启俊”。后景渊、景晖二股无人为继,合族共有五股,三十八世周馥为景祥股支下。
《周繇,东至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进士》
周繇(841年-912年),字为宪,晚唐诗人,唐咸通十三年(872年)进士,诗有盛名,全唐诗有《为宪集》一卷,诗如警句,语藏禅机,有“诗禅”之誉,与许棠、喻坦之、任涛、温宪、郑谷、李昌符、张乔、张蠙等人,称为“咸通十哲”(“咸通十哲”是活跃于晚唐宣宗至昭宗年间的寒士诗人群体)。周繇先试官秘书省校书郎,乾符中(877年前后),调河南福昌县尉。后辟襄阳徐商(唐宣宗大中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咸通四年为宰相)幕府,检校御史中丞。黄巢兵起,归隐九华山,与张乔、许棠、张蠙,形成名响文坛的“九华四俊”。中和中期(882年前后),仆射王徽(约818年至891年,唐末尚书右仆射,字昭文,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杜陵原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进士)称其孝友可以表俗,奏为至德令。李昭象(是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至四年(844年)在池州任刺史的李方玄之子,能诗)以诗送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
《东至纸坑山周氏老祖访、繇、繁,礼的史志资料》
周访(646年-719年)
1)家谱记载:字谘臣号隐庵.唐时举孝廉任荆刺史迁御史中丞,贞观丙午年八月初十午时生,娶汪夫人,子一廷達.卒于开元七年九月初三日葬至德周家山,公尊为建德周氏始祖。 馥幼闻族长言公与二妣俱葬周家山,年久墓迷失,因奉神主于唐山寺旁祠堂,每岁清明往祭一次。老林山墓照旧祭扫,
2)人物传记:《一世祖访公事略》
余宗始祖讳访公,字谘臣,号隐庵。溯其源,乃余祖念七公上十二世祖也。原居婺源七都,其懿形登家乘,惟迁居隐处未详。今阅宗谱而昭然矣。故合传以纪之.公生贞观丙午岁,父庆宗,母罗氏。公孺人汪氏出。公资秉敏,秉性刚毅,博通经史。举孝廉,洊升荆州刺史,历御史中丞.当武后废嫡之机,已动,意欲申明大义,挽回之,无如章未上,而太子竟废,遂终身抑忧,轻视功名,飘然远举,不仅为避祸计也。归途过至德镇之秧田畈,见其地四山环绕,水田丰腴,而无车马之扰,遂结庐隝中而息影焉。公之志,乎远矣!公所以为子孙谋者,亦可谓至矣。后裔绵延千载,光前烈而大家声,皆由公肇基之也。
乾隆元年丙辰仲春月 周季兑 谨述
周承明:(814年-887年)
则邇公子,字洞万,元和甲午十月初三日申时生,娶董氏,丙申年五月初十日丑时生。生子四:缙,绅,繇,繁。丙午年正月十六日未时,公殁葬老林山。丁未年十一月初八生日卯时妣殁葬夫同穴。缙、绅二公俱迁舒城。
馥幼闻族长言周家山有公墓,年久迷失,光绪六年奉安神主于唐山寺祠堂老林山墓,仍旧祭扫。
周繇(841年-912年)
1)家谱记载:字为憲,唐会昌辛酉年二月初八日戌时生。登咸通十三年进士。任河南尉,调池州建德令,仕至检校御史中丞,事迹先蹟求遗,礼乡贤祠,娶闻氏妊贞,宣宗戊辰年二月初八日寅时生,继娶项氏会,昌元年六月六日卯时生。生子一:锦韫,乾德壬申年七月十六日亥时,殁葬老林山鱼形申山寅向,正元四年八月十六日未时,项妣殁葬周家山丑山未向。公居唐山后捨宅为寺,同弟繁公迁纸坑山而世居焉。
馥幼闻族长言公与二妣俱葬周家山,年久墓迷失,因奉神主于唐山寺旁祠堂,每岁清明往祭一次。老林山墓照旧祭扫,
2)史料记载:字为宪唐池州青阳人,及咸通十三年进士,弟繁以《明皇梦钟馗赋》知名,亦工为诗。调池之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之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 后以御史中丞与段成式、温庭筠、韦蟾等同游襄阳。
(繇)家贫,生理索寞,只苦篇韵,俯有思,仰有咏,深造阃域,时号为“诗禅”。
字允元。工诗赋,有时名。懿宗咸通十三年进士,为咸通十哲。
授校书郎,历福昌尉,迁建德令。有集。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历福昌尉,调建德县令。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五四(按《唐诗纪事》所记周繇事迹与元繇字为宪者相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唐才子传校笺·补正》卷八《周繇》条。
周繇工诗能赋,以《明皇梦钟馗赋》知名,为“咸通十哲”之一。
其家贫,好苦吟,“俯有思,仰有咏,深造阃域,时号‘诗禅’。
”(《唐才子传》)善写景物,颇多佳句。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周繇集》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然中多有元繇诗。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周繇,生卒年不详,字允元,池州(今安徽贵池)人。
能诗,咸通中与许棠、张乔齐名,合称“咸通十哲”。
十三年(873),登进士第。
授校书,调福昌尉。
后曾任建德令。
有《周繇集》一卷,已佚。
大中末,徐商镇襄阳,慕中有御史中丞周繇,字为宪,与段成式、温庭筠、韦蟾等唱和,成式呼之为“老舅”,当元繇之误。
《全唐诗》编周繇诗一卷,乃将周繇诗与元繇诗混编。(繇)及咸通进士第,以《明皇梦钟馗赋》得名,弟繁,亦工为诗。
调池之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之曰:“投文得仕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 (繇)家贫,生理索寞,只苦篇韵,俯有思,仰有咏,深造阃域,时号为“诗禅”。
警联如《送人尉黔中》云:“公庭飞白乌,官俸请丹砂。
”《望海》云:“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甘露寺》云:“殿锁南朝像,龛传外国僧。
”又“山从平地有,水到远天无”,又“白云连菌阁,碧树尽芜城”,《江州上薛能尚书》云:“树翳楼台月,帆飞鼓角风。
”又“郡斋多岳客,乡户半渔翁”等句甚多,读之皆使人竦,诚好手也。
经云:过而不能改,是谓过矣。
悟门洞开,慧灯深照,顿渐之境,各天所赋。
观于时以诗禅许周繇,为不入于邪见,能致思于妙品,固知其衣冠于裸人之国。
昔谓学诗如学仙,此之类欤!
周繁,(845年-907年)
1)家谱记载:号为盛,会昌乙丑年八月初十日午时生。唐屡举进士,娶姚氏仙贞,会昌乙丑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生子一:锦韬。天平丁卯年十月十二日丑时,公殁葬老林山鱼形申山寅向,乾德辛未年九月初一日戌时。妣殁葬夫同处。
馥幼闻族长言公与妣俱葬周家山,年久墓迷失,因奉神主于唐山寺旁祠堂,每岁清明往祭一次。老林山墓照旧祭扫,
2)史料记载:唐池州青阳人。周繇弟。工八韵律赋,有温庭筠之风。应进士试不第。著《小山集》,僖宗中和间献于淮南节度使高骈。性孝友,晚唐文人。学问深醇,品行高洁,跟兄一样,亦以文行著称,时称“至德二周”。
周礼,(901年-983年)
1)家谱记载:讳礼号达庵行念七周瑜谨公瑜的第三十一世孙迁自安徽舒城麻地资生颖异博通五经宏词科举进士掌制诰妣赵氏生子八禧祯祺祎祐祚祗祧祧即简公也其六子安州继迁蓼唯幼子简公继志花尖山居焉为二世祖公卒于太平兴国八年享年八十三公妣俱葬大屋场后花尖山竹箕塘
赞日:吾祖七公 皇家栋梁 挂冠而南 亀补协祥 秀并花峰 气盖后唐 子孙蕃衍 祖德难忘 千年俎豆 万禳蒸尝 日月同照 乌兔流芳
2)人物传记:《念七公本传》
公讳礼,号达庵,舒人也。远祖瑜,仕吴为都督,世济其美,历传至公。生而颖异,博通五经,中唐天成二年宏词科进士,官翰林、掌制诰,一时词章,多出其手。巳而,国家多故,潞王与石郎搆隙,公力谏不听,遂挂冠归。乃石晋篡立,桑维翰具疏薦之,公不就。未几,翁怒而来战,汴梁濠泗间横被锋及。公时避乱梅山,著《闲吟集》。历乾祐、广顺之时,兵戈愈作,且庐舒东接淮南,西达汴豫,为地卫要,蹂躏更甚。遂于显德丙辰年,同其弟念六、念八公,併诸子渡淝而南焉。道遇希夷先生,授以乌兔之谶。抵湖口,见山明水丽,顾而乐之,偶憩于花尖山麓,适有乌兔驯绕于旁,因思乌流王屋,白鱼入舟,鱣堂兆杨家之祥,崔带卜张氏之瑞。兹之不期而应,是休徵之集也。于是刈蓬蒿、斩荆棘,筑室而居之。迨宋祖受禅,天下大定,一日,集诸子曰”舒城,故土也,祖宗坟墓在焉,吾老不能行矣,汝等须归,不时洒扫,以申春露秋霜之痛。”公子八,七子俱远迁,惟幼子简公事公,居于湖邑,简公仕宋,官尚书,有另传。公家范整肃,子弟不冠带不敢见,而气象温和,未尝有喜愠之色,故人薰其德,望其庐而持平者自消,以太平兴国八年卒,享寿八十有三,葬于花尖山,尊拱端持为一邑之表。噫!公以忠孝之姿,宏博之才,而当五季纷更之世,征避不出,独能以唐官终,其视劲词之节度,五朝冯道之宰相,八姓人品之相去当何如也。欧阳公编《五代史》而不及此,予小子故志之,以载家乘焉。
旹 康熙二十年岁次乙丑季春月 毂旦
横山二十四世孙庠生 中镛敬撰
公元二零一九年仲夏月 念七四十二世孙周世建断句誊录
《战国时还有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之分》
后世为解读周朝历史,以前771年“平王东迁”为节点,将周朝分为了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前771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前771年-前440年)和战国(前441年-前256年)两个阶段。按照时间划分,战国时期显然属于东周,但在史料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却仍会在战国时期看到“东周”、“西周”这样的字眼,例如《史记·秦本纪》“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确存在过“东周”和“西周”,但却是两个诸侯国的国名(权且称其为诸侯国吧),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或简称“东周国”和“西周国”,彼时的周王畿被分为了西周国、东周国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于名称上太过相似,才极为容易让人将其与东周和西周两个历史时期混为一谈。
1, 西周公国:前440年至前256年,共历四代:
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贞定王姬介崩,其先后生有四子,而在其死后,已经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爆发了一次严重内乱,以至于最终从周王畿中又分裂出了一个小国,史称“西周公国”。 周贞定王去世之后,其长子姬去疾继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刚刚即位三个月,其二弟姬叔便将其杀死,自立为周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的王位仅仅坐了五个月,其三弟姬嵬又将其杀死,自立为王,是为周考王。
姬嵬登上王位之后,却开始担心自己也会像前两任周王一样,被自己的四弟姬揭所杀,思来想去,便决定干脆也让弟弟坐上国君之位。于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后不久,便将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给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诸侯国,是为西周桓公,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
2,东周末代王朝:周赧王八年时(前307年-前256年)
至周赧王八年时(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绝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荡逐出周王宫,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后周王畿大权开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文公姬咎恐惧之下遂以周赧王姬延的名义,号召山东六国合纵伐秦,结果只有楚、燕两国派军,结果无疾而终。
同年,秦国循着东周大军发挥路线,连下韩国阳城、负黍两城,直逼东周都城洛邑,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则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将其放回西周。不久,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继去世,西周民众纷纷向东逃亡,秦国轻易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由于西周国未立新君,在历经西周桓公姬揭、西周威公姬灶、西周惠公姬朝、西周文公姬咎四代统治后,就此灭亡,而传承八百年的周朝,也就此灭亡。
3, 东周公国:前367年(或前369年)至前249年,共历四代:
说到东周公国,其实与西周公国渊源极深,不过关于东周公国的来源,却有两种说法。一是西周公国传至西周惠公姬朝后,其于显圣王二年(前367年)封姬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君。二是西周威公于周夷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去世之后,公子根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自立于巩,号东周君。东周公国不仅建立的方式有两种说法,关于其始封君的身份也难以确定,虽然目前可以确定其石凤君为东周惠公,但关于东周惠公的身份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东周惠公就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儿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弟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东周惠公乃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孙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儿子。
根据目前较为主流的说法,东周公国共历四代,即东周惠公姬班、东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东周武公姬根和东周文君姬杰。东周公国虽然与西周公国同根同源,但双方矛盾却极深,相互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周赧王去世之后,由于周王室和西周公国皆已败亡,东周公国遂袭承周王室的血统,但却不再称王,而继续称君,也是自此开始,史学家开始采用秦王纪年。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意图再度发动山东六国拼死一搏,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东周公国被秦国攻灭,统治地区并入秦国。
故,周王朝真正的灭亡时间是:前249年,距武王发登基(前1056年文王卒,武王继位,1046武王伐纣),周王朝江山共计:8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