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日志 > 族事★谱事

浅谈修谱、续谱、研谱、考谱之点滴感悟

时间:2023-11-28 18:59:01 族事★谱事 我要投稿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到底“我是谁”?在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啦,你姓xxx你是xxx人...”,小时候大人就总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你来自哪里啊?”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XX,叫XX,来自XX...”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们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1695年版)后稷-鸠牧-念七.jpg

   修谱和研谱之区别,研谱是个人行为,修谱是代表族群的集体意志:“拼爹”尚且是黄粱一梦,祖宗,特别是远祖远宗的荣华富贵与我们今天活着的子孙后人,究竟能带来什么福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祖吾祖以及人之祖,这就是尊祖敬宗的谱学意义,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有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人家的祖宗、祖谱滥加评点,只要口里有出,毫无忌惮,这是“谱德”问题啊!“屁股决定脑袋”,有人又会以为是骂语,其实这句大俗话所包含的哲理至深。屁股坐歪了,必然招致视角不正!所谓屁股坐歪了,是坐的人“有意无意”地去坐。无意坐歪了坐正就是,有意坐歪了“各为其主”吧。怕只怕虽然无意坐歪了却死硬地坚持说自己坐得正,甚至还说是天歪了,地歪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啊!

2.jpg

   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多寻,老一辈清楚,人世间总有从幼无知,到成长吸取过程,在这过度时间,要互相谅解,方向是一样,为谱书绵绵不段,写下世世代代的家事内容.圣人也有错,,将错就错,封久的人,成了传说,这样不是更美好.出 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对全谱应该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何况“始迁艰难,创业艰难,创修艰难”,修谱先贤功不可没!对其上承世系,就考谱而言,谁都有言论自由,只是应该本着尊重他族、他谱的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理,“祖吾祖以及人之祖”,“祖吾祖之谱以及人之祖谱”,不伤害族群之间的团结,所谓“和而不同”是也!

4.jpg

     我对宗谱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修家谱、族谱、参议乌兔周总谱仅有一年之久。从2018年老家启动修谱以来,我才渐渐接触谱事,并对此渐渐有了浓厚兴趣,我始终把家网、宗亲群当成一所谱学大学,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油腻中年大叔”,从中受益良多。尊重族谱敬重族谱,视“祖谱如祖”、但“不唯谱,不非谱,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整体认读、整体把握”等等,我重申:修谱和研谱是两回事,考谱是个人行为,可以在守法、守纪、守德的前提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修谱是代表族群的集体意志,个人的意见必须受全族群、全谱局两重约束,不能独断专行!修谱人其实有很多无奈。譬如,在家网这个平台上,我可以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修谱就不同,有的话不想说得必须说,有的话就不能随便说;因为谱是家谱或族谱,不是个人专著。执笔人还有个“语言技术处理”问题。

3.jpg

    浅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之瓶颈的历史原因“溯源瓶颈”系泛指:许多谱书所述族群开基祖为宋、元时期人,(如我念七始祖正处于五代后期北宋初年时代)。其生命行迹的关键要素无从验证,上承世系无从谱写,于是正本清源或曰寻根问本到此止步。对此一瓶颈现象,疑虑困惑者居多,大张鞑伐者不少;至于造成瓶颈的原因,则大都一言以蔽之曰,“有意无意的攀附” 然,我确认为:即使“有意无意的攀附”也只是个别的表象,远未揭示造成普遍的瓶颈现象的历史成因。

中国谱事的主局者,从商周到隋唐,经历了帝室→王族→豪门→庶族→新兴统治集团后,出现了大约一两百年的断层,于是至宋元立朝,因谱牒衰绝,上层社会的人们往往都弄不清自己的家世来历。例如宋初的几位宰相,范质、王溥“只能数到他们的父亲,魏仁浦幼时孤贫,父亲叫什么名字,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赵普的世系虽然能数到曾祖父,再往上也搞不清了(这种情况均见《宋史》本传)。他们都是靠中进士这条路爬上高位的,并非由于家族的荫庇。由于没有了谱牒的记载,家族的世系脉络只能靠口耳相传,时间一久,谁是谁的祖先,谁是谁的子孙,在世的人相互间是什么血缘关系,也就搞不清楚了,家族的世系成了一笔糊涂账,即使那些确实出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的人们,也搞不清自己的来历了。这就是张载、程颐等人说的人们都已不知道自己的‘统系来处’的意思。(张载:《经学理窟·宗法》,《张载集》第258页;程颐:《伊川先生语》,《二程集》第179页)”就连雄起复兴谱事而誉称“谱学革命”的欧阳修,都无法疏通自己的族源祖脉:他由自己溯源其先祖世系,拾级而上递次为:务→观→偃→郴→托→效→雅→某→万,到万公止步也不过九世而已,中间还有一个佚名的某!

上述谱史概况揭开了一段历史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宋初,“即使那些确实出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的人们,也搞不清自己的来历了”,上层官绅士大夫家族的“统系来处”又等而下之,中下层更不用说了。至于寒族特别是平民家族谱事的兴盛则延后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并且大多是完全没有底本谱的创修谱。在当时的骀荡谱风中,天下百姓的修谱先贤们,看样学样,摸着石头过河地首修家谱,在传承自己家族文化的起点上开历史新河,功不可没,后人难道不应当奉“祖谱如祖”而感激涕零?反要因遭遇溯源瓶颈以“攀附”定罪,先灵何其哆哆!

存在决定意识!认同源于认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695年版)鸠牧-瑜-左牧.jpg

(1695年版)云衢-承明-念七.jpg

    祖谱如祖:其中心语是第二个“祖”字,即父祖、曾、高祖及其以上的列祖列公。从《尚书》、《礼记》直到《三字经》,完整地提出“九族”、“五伦”、“十义”,力在提出“入孝出悌”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含孝道文化。 俗语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父爱如山”,谱学更讲究“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一部祖传谱书有差错、谬误,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从古至今,谱书都是私修的,系民间行为,系族群公志,开谱的始祖公的族源祖脉可能有攀附上承世系可能有乱接,始祖公的下延世系可能有断层和世主重名、世次错位、世数短少以及个传中生殁葬婚育等等的失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免。但从一部谱书的几十、几百世主的全局看,这些仍然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区别,即使三七开甚至四六开,也不能否定七成、六成祖公的大盘吧?母亲再丑,仍然是十月怀胎生我养我的母亲;家再穷,仍然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家窝”;祖谱亦复如是,岂敢不“祖谱如祖”乎?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加载中~
QQ在线咨询
心得交流
+86-571-8853-1747
技术交流
(0)133-4619-8829

码字不易,谢绝复制哦!

如需复制,请联系我:0571-88531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