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七公本传》是龙舒周氏家族史的核心文献之一,详细记载了始祖念七公的生平事迹、迁徙历程及其历史地位。结合五代十国至宋初的历史背景,可对传文进行系统性解读:
一、念七公生平考据
1. 家世背景
远祖周瑜:传文开篇即追溯至三国名将周瑜,表明念七公出身名门,为周瑜后裔。
文化传承:周瑜“世济其美”的家族传统,为念七公“博通五经”奠定基础。
2. 科举与仕途
中进士: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中宏词科进士,时年26岁,官至翰林院掌制诰,负责起草诏书。
政治立场:因反对潞王李从珂与石敬瑭(后晋高祖)之争,于934年挂冠归隐,体现其忠贞气节。
3. 避乱与迁徙
初避梅山: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因战乱避居舒城梅山,著《闲吟集》(已佚)。
南迁湖口:后周显德丙辰年(956年),携弟念六、念八及诸子渡淝水南下,途中遇陈抟(希夷先生),得“乌兔之谶”,遂定居湖口花尖山。
4. 晚年与遗训
归隐湖口: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960年)后,念七公召集诸子,嘱其归扫舒城祖墓,体现“忠孝两全”的家风。
卒葬花尖山: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卒,享年83岁,葬花尖山,墓为湖口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迁徙路线与定居背景
1. 迁徙路线
起点:舒城麻地(今舒城干汊河镇瑜城村一代);
途经:渡淝水(今合肥境内),南下至湖口;
终点:湖口花尖山(今九江湖口县大垅乡)。
2. 定居原因
地理优势:花尖山临鄱阳湖,土地肥沃,水运便利;
祥瑞之兆:乌兔驯绕(象征日月同辉、阴阳调和),被视为吉兆;
避乱需求: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湖口地处偏远,易守难攻。

三、念七公的历史地位
1. 家族象征
开基始祖:念七公为湖口乌兔周氏始祖,其后裔分迁各地,形成庞大宗族网络;
文化标杆:其“忠孝节义”精神成为周氏家族的核心价值观。
2. 历史评价
与冯道对比:传文批评五代宰相冯道“八姓宰相”,反衬念七公“以唐官终”的气节;
欧阳修之憾:传文作者(周中镛)认为欧阳修《五代史》未收录念七公事迹是一大缺憾,故撰传以补家乘。
四、传文作者与编纂背景**
1. 作者周中镛
身份:横山二十四世孙,庠生(清代秀才);
动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谱时,为追溯家族本源而撰。
2. 编纂背景
历史依据:结合《五代史》《宋史》及家族口传史料;
文学手法:采用传记体,融入祥瑞、谶语等元素,增强传文感染力。
五、关键历史细节考证
1. “乌兔之谶”解读
文化象征:乌(金乌,太阳)、兔(玉兔,月亮)象征阴阳调和、家族昌盛;
陈抟授谶: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其“乌兔之谶”或为后世附会,旨在神化念七公。
2. “七子远迁”考据
七子去向:传文未详,据族谱记载,七子分迁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幼子简公:留湖口侍父,后仕宋为尚书,为湖口周氏主脉。
六、现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1. 家族史研究
为五代至宋初移民史提供鲜活个案;
揭示周氏家族“忠孝节义”传统的形成过程。
2. 地方文化传承
花尖山周氏宗祠、念七公墓成为湖口县重要文化遗产;
《闲吟集》虽佚,但其文学价值被后世追忆。
附:念七公生平年表**
| 年 份 | 事 件 | 年 龄 | 历史背景 |
| 901年 | 生于舒城麻地 | 1岁 | 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动荡
| 927年 | 中后唐宏词科进士,任翰林掌制诰 | 26岁 |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政局相对稳定 |
| 934年 | 挂冠归隐 | 33岁 | 潞王李从珂与石敬瑭争权,后唐内乱 |
| 944年 | 避居梅山,著《闲吟集》 | 43岁 | 后晋出帝石重贵在位,契丹南侵 |
| 956年 | 迁居湖口花尖山 | 55岁 | 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江淮战乱 |
| 960年 | 嘱诸子归扫舒城祖墓 | 59岁 |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 |
| 983年 | 卒于湖口,葬花尖山 | 83岁 |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天下初定 |
- 相关文章
- 《龙舒周氏学问公分支谱》——跋语 (100人浏览)
- 《乌兔周氏●舒城篇》龙舒周氏三派源于一脉 (952人浏览)
- 初探乌兔周氏上承世系 (1132人浏览)
- 龙舒周氏(爱莲堂)国珍公四修宗谱 (492人浏览)
- 《念七公讚》 (100人浏览)
- 龙舒周氏(国珍公)江公支下世系考 (306人浏览)
- 乌兔周氏的来历 (413人浏览)